食来开玩笑的。
也就是说,真实性还是很高的。
亩产九石的作物,就算晒干脱水了,还有四五石,这是个什么概念?
比现有的粮食,亩产翻了几倍。
即使做成红薯粉,也比目前的粮食高三倍不止,但这也是目前初步的估计,实际上说不定更多。
报纸上还说了,这种作物不择土地,什么地都可以种,只要有水灌溉即可。
“也就是说,我们以后的粮食,可能吃不完,还能有更多的存粮。”又有人激动地说道。
想到了这一点的人,无不激动,吃不完的粮食,谁不想要啊?
粮食大于天!
“你们快来看报纸下面的内容,谁愿意在明年种植红薯的,都可以来应天府衙门认领。”
“明年由衙门统一发放红薯种子。”
“愿意种植的,第一批免税三年,只需要把种出来的红薯,上交一石作为种子即可。”
“朝廷还会安排人,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植。”
“另外如果种植途中,发生了什么意外,导致红薯毫无收成,朝廷全部负责。”
“负责种植农户,未来一年的粮食供应。”
这是朱元璋他们商量出来的,推广红薯的策略。
只要能让百姓感受到好处,再有朝廷兜底,种植这种未知的作物没有后顾之忧了,才能有第一批的农户愿意尝试。
消息不仅在城内传播,还传到了城外。
一些得到消息的农户,纷纷进城想了解一下具体是怎么样的。
应天府尹孟端要忙不过来了,只好逐一的给他们解答疑问,但具体还没实行,只是先挑选合适的人,明年再教导种植和发放种子。
——
又过了一天。
天还没亮,皇宫内已经点满灯火,尤其是进宫的过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