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出城交过一次税,来到应天又要交一次,苏州的交税证明,应天的不承认,不仅应天,其他地方同样不会承认。”
这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古代的商人,每去一个地方,每过一个关隘,都得交税,有些还是重复交。
上一个地方的,下一个地方会不认。
朱元璋不觉得有什么,轻哼道:“商人地位低贱,经商得来轻轻松松,不事生产,多收一些税怎么了?”
朱允熥说道:“皇爷爷,商人的地位是不高,到处乱走还会破坏稳定,但商人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没有商人,我们穿着的衣服哪来?所用的东西,去哪里买呢?”
古人的小农想法,便是如此。
商人的地位,还不如工匠,主要在于对社会贡献得不够直观。
大家看到的都是种地,而商人带着货物到处走,不事生产,走动的人多了又会带来社会不稳定,这样还能比农民有钱,以至于地位一直不高。
现在大明有令,商人是不能穿太好的衣服。
“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算是钱。”
“商人是不事生产,但并非无用,比如江南地区,若是没有商人,那些蚕桑的百姓不就得饿死了?”
“孙儿要做的,是优化这些税项。”
朱允熥的话,确实让老朱陷入沉思。
其实道理,朱元璋都懂,但对商人,依旧存在偏见。
“还有很多商人,和朝廷勋贵、皇亲国戚、官员有关系,甚至是他们家族里的人。”
“这些人自持关系,能随意不交,或者少交税,也是不允许的。”
“会让朝廷的国库,收不上来钱。”
朱允熥又道。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也是认同,道:“这点必须得改。”
朱允熥继续说下去:“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