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嫁接的描写太真实了,我爷爷以前也种腊梅,就是这么嫁接的!”
“老匠人抢救腊梅树的情节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匠心啊!”
“求更老匠人年轻时的故事,太想看了!”
评论区里,读者们纷纷留言,还有不少读者问“乌镇真的有这么厉害的腊梅匠人吗?想去看看他们种的腊梅”。
秦玉明看到番外的反响,特意给苏木打电话:“苏老师,李默这篇番外写得太好了,不仅带动了《梅下花事》的点击量,还让不少读者对乌镇腊梅非遗技艺感兴趣,咱们是不是可以趁热打铁,做个‘腊梅匠人访谈’的短视频,放在网站和公众号上?”
苏木笑着答应:“好主意!我跟赵爷爷和钱爷爷说说,应该没问题。”
挂了电话,他看着窗外院角的腊梅,枝叶在阳光下舒展,心里满是安稳。
李默的创作瓶颈解决了,不仅写出了好的番外,还让更多人关注到乌镇的腊梅非遗技艺。
这大概就是江南文化推广最有意义的地方,用故事打动人心,用细节传承匠心。
李默拿着出版合同,兴奋地跑来找苏木:“苏老师,编辑说这篇番外要收录进《梅下花事》的实体书里,还要加印‘腊梅匠人访谈’的别册!”
苏木看着他激动的样子,笑着说:“这都是你应得的,以后还要继续加油,把更多江南的好故事写出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给腊梅枝叶镀上了一层暖光。
李默坐在石凳上,翻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老匠人的故事和腊梅种植知识,还有苏木和沈亦舟帮忙整理的资料。
这次的创作经历,不仅让他突破了瓶颈,更让他明白,好的故事从来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尊重。
等到了十月,乌镇迎来了一年里最舒服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