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一篇文章愤世嫉俗又才华横溢,偏偏骂的是百官而夸的是君,顿时觉得说到了自己心坎上。
他派人去看了这个青年,发现此人名叫徐承钧,虽然出自贫家但相貌堂堂,头脑一热就暗暗属意他做自己九公主的驸马。
这本来是一桩好事,但李桓这人喜欢故弄玄虚,又想试试这少年人能不能沉住气,什么都没说就将他的授官扣下了。
他准备在宣布赐婚以后直接授予徐某驸马都尉的爵位。可是这对徐承钧来说就大大的不妙了:同科进士都授予了官职,只有他等了十多天都杳无音讯。
正常人要么焦急等候要么托门路去问,这个徐承钧却是表面忧国忧民实则偏激狭隘,他迅速想象出了一套解释——
世情凉薄官场黑暗,自己出身贫苦无权无势,好好的官职一定是让人给顶替了!此人一怒之下,竟然叛国投了大周。
本来一个新科进士叛逃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棘手的是:这个徐承钧几年来一直在度支使那边做书办,以此来赚取微薄收入。
他为人聪慧,几年来将唐国的财政支出和预算搞得滚瓜烂熟,但凡花钱和收钱就涉及到盐铁茶、营田、兴修水利等,他以度支使为原点,已将唐国的大量国家机密都记在脑中并融会贯通。
他这一叛逃,起初只是李恒丢了颜面,骂了两句不识抬举就撂开手了。没想到徐承钧跑到大周以后,竟然到枢密院冒死呈送机密材料,而枢密使李仁赡竟然愿意拨冗接见这个狂妄书生。
一番交谈过后李仁赡就知道徐承钧是何等样人了,他虽然不喜欢这个急功近利又偏激狭隘的青年,但对他的才华和过往履历颇为赞许,于是禀明皇帝后予了徐承钧编修官一职。
编修官并非枢密院常设职位,一般负责编纂枢密院的条例档案、历年军政事例等。徐承钧却把这个职位玩出了花:别的编修官写的是本国条例档案,他在那里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