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棠吃完饭,拿着手机搜了下明天的木雕大展,跟谭曦说:
“这次苏派那边也有新作品过来,海外回流的,来的还真值。”
谭曦点了点头:“其实我很好奇,黄杨木雕以小型圆雕见长,你为什么还要学大件?是想撕掉只能做小件的标签吗?”
孟棠笑了声:“我可没有这么伟大的想法,中国木雕流派各有长短,能够将自己最擅长的做到顶峰,就是对木雕最好的传承。”
“黄杨木雕无大件,本身就受限于材料难长,而且传承了百年,已经形成了以小型圆雕、镂雕为主的技艺传统。”
“工具和刀法也都是针对小件设计,我学大件完全是为毕业作品而准备,视觉冲击力对于毕业作品来说也很重要,太小的话没有这样的效果。”
谭曦挺赞同孟棠的话,点了点头:“其实黄杨木雕的师徒传承也有局限性,看得出来,孟大师对你是更注重小件精雕的系统训练,加上你的天赋,才能让你在这个年纪有如此耀眼的实力。”
“而且历史上很少有大匠人尝试大件,也就难以形成大件的系统技法,但孟大师,好像更擅长大件,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那你就说错了,我爷爷不是更擅长大件。”孟棠看着她,“大件见功底,小件显真章。”
孟遇春大名,木雕界人人敬仰。
守着一套老破宅,凿得下布局气势的大件,也雕得了毫厘精确的小物。
一大一小,一放一收,对于手上的控制力是极其考验人的。
孟遇春在两者之间自在随意,无分大小,已经做到了登峰造极。
他晚年的作品只有四个字可以体现:以简驭繁。
“以小见大。”谭曦笑道,“受教了。”
能遇见一个在专业技艺上这么聊得来的人,孟棠觉得很幸运。
她对谭曦笑了笑:“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