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却不是官府的税丁、衙差。
一群挎刀背枪的精壮汉子刚刚下船,就直奔港口边上的宝山烽堠,在墙上贴了一张文书。
最上面是被红圈圈起的“缉拿”二字。
下面第一列赫然写着...靖海王世子,王澄!
王澄点亮心灯后,五感敏锐,目力极强。
即使茶馆距离宝山烽堠还有些远,他也将那张海捕文书看得一清二楚。
“靖海王世子,王澄,疍民船户之后,居无定所,旬日之前自请随父靖海王共送王船,填海眼以利万民。
然舟行中途忽失其踪,疑为邪祟所食,仅存皮相,凶恶至极。
凡擒获此人解送州衙者,依令赏银五千两,匿而不报者,同罪论处。
绍治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
除了文字外还有栩栩如生的画影图形,跟他真正的皮相一模一样,应该是出自职官【画师】之手。
似乎只要朝着画招呼一声,就会有一个“王澄”自己从画上走下来。
在王锃通过送王船仪式之后,《二十四节律》已然承认了他【王爷】的鬼神尊位,大昭王朝也不能以“海盗王余孽”为理由捉拿王澄这个世子。
而是换了一个捉拿邪祟的名目。
官府或许想破头也想不明白王澄到底是怎么逃脱的,却不妨碍直接给他冠上邪祟之名。
诛除邪祟是政治正确,污名化是政治手段。
这么干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不仅可以摒弃海渚鬼这种阴私手段,派人名正言顺地追捕他;还能从根本上否定他对靖海王武装海商集团的继承权!
就算五峰旗中有实力强横的大船头把他这个王世子推出来扯虎皮,其他人也要打一个问号。
他有没有可能真的成了吃人的邪祟?自己是不是在与虎谋皮?
唬不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