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并发展成了自己的文明。
按照这些发光噗叽的描述,在吞食者抵达光语星之前,整个光语星漫山遍野都是发光的噗叽,是光语星唯一的生物。
它们通过光的明度和光闪烁的频率来作为族群内的语言,以光速传递信息。
在光语文明早期,还存在诸如发蓝光,或者是发紫光,乃至发射不可见光的其他种类的光语者,但都随着漫长的生态淘汰,以及超新星遗迹辐射能量的减弱而灭绝了。
如果不是吞食者突然到访光语星,光语者文明也会在十万年后的超新星遗迹冷却后,因缺乏能量输入而自然灭亡。
主观上,吞食者吃了光语星。
客观上,光语者文明也因为恐龙的饲养而幸存了一些个体,并直至两千万年后的今日。
离开光语者养殖区前,在取得了光语者文明的允许之后,善清抱起一只发光噗叽仔细研究了半天。
这些‘蘑菇’的体表温度大概在300摄氏度左右,核心温度更是能达到上千度,它们“菌盖”与“菌柄”本质是高原子序数的粒子聚合体构成的。
很可爱,但是不能吃,烫嘴。
发光噗叽在死亡前后会呈现暗红色的类岩浆态,死亡之后则会彻底碳化,这种生物确实别说吃了,连养都费劲。
其它的十几种文明个体,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有些生物是从类似木星的气态行星新生进化而来的气态生物,质量很轻,形状如同气球,飘荡在养殖区的天空。
有些生物则是纯粹的液态生物,生活在高浓度盐溶液中,几乎透明不可见,要比地球海洋的水母还‘柔软’。
甚至有类似蚂蚁的微小型生物族群,在这种微小型生物族群中,善清看见了许多显示屏,显然,恐龙曾经尝试与这种微小型生物族群进行交流。
这就有趣了,抛弃了蚂蚁的是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