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4章 扯什么淡?

第24章 扯什么淡?(2 / 4)

,看完之后又摸。

确实是只老壶,但具体是谁塑的,他还真有些拿不准。

算了,看字和印吧。

但然并卵,知识储备的太多也不是好事:一瞬间,脑海中涌出的清中晚期的书法家、篆刻家足足好几十位。

他叹口气,摇头清空思绪,闭着眼睛,手指在壶身前虚画。

刻字起刀刚劲,收刀果断,切锋入泥,硬朗而有力。结构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虽是行楷,但灵动活泼,笔画之间呼应而自然,带有明显的“董体”风格。

篆印与书法如出一辄,明显出自同一人之手:笔画方折,自然随意,却又透尽锋利。

咦,陈鸿寿,曼生先生?

再看壶……哈哈,刚才说什么来着:这壶集各家之长,却又偏重杨氏曼生壶的复古感。

所以,这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制的曼生壶……哦不,二人合仿的传香壶。

陈鸿寿何其人?

西泠八家之一,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其书、画、印被多家博物馆馆藏,其中有故宫、湾湾故宫、上博,浙博、苏博、南京……

还是清代五大紫砂名家之一,居于陈鸣远之下。

但这壶不是他塑的,而是杨彭年。

杨彭年也是紫砂名家,“五家”中排第三,但年轻时名声并不显。

直到陈鸿寿到溧阳(江苏南部,与宜兴接壤)任县令,时忙于政务,无瑕制壶,经人介绍从宜兴寻来杨氏兄妹,专为他塑壶。

塑的就是陈鸿寿亲手设计,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陈鸿寿逝世后,杨彭年以“曼生弟子”自居,自创彭年壶,声名渐隆,为“五家”之三。

所以,两百万,还真就值。

看看历年交易记录:

最高是2017年西泠印社拍卖,杨彭年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