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两、二百两的小额面值。
出来后又找了个路边算命写字摊花五文借了笔和纸,就在摊子上给老吴头回了封信,随信附送了一张二百两的银票。
银票背后的钱庄是盐商办的,大江南北都能通兑。
如此做法,无非是巩固和老吴头的关系,想着老小子能乖乖听他安排,好在关键时候体现“奇兵”作用一举入了嘉庆法眼从而飞黄腾达,反过来再拉赵安一把。
进士老爷的身份,还是奇货可居的。
打死赵安他也不敢给自己弄个假进士学历,那玩意在吏部真有学信网存在。
信是走官驿发出的,这年头官驿已经演化成类似邮局的存在,驿站从中挣点小钱,地方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过问。
府衙赵安熟,进去后就直接奔了议罪银的代缴机构经历司,到了才发现原先的熟人起码少了一半。
旋即意识到定是新任知府大人到了,府衙已然大换血。
新任扬州知府是何人,什么背景,赵安还真不清楚,反正他也不和扬州府打交道。
说明来意后,经历司这帮人却是有点发懵,目前为止还没有官员过来交议罪银。
朝廷关于议罪银的通知是三天前才传达到各地的,扬州这边因新知府大人上任,衙门体系比较“混乱”,故而根本没有人负责此事。
且这件事在官场上议论很多,不少官员认为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过荒唐。
京师有不少御史上书反对此事,认为以钱代罪会使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肆无恐,加剧吏治腐化。那些缴了议罪银的官员为了捞回花费,也定会变本加厉盘剥百姓。
而且以钱代罪,有罪不究,会使大清律法变得形同虚设...
总之,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对议罪银的反对声音都很大,因此这件事最终能否成定规还是未知数。
不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