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极具感染力的集体行动。
当天下午,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读者,不知是谁提议,竟真的找来一块大横幅,在白布上用醒目的红漆写下几个大字:“求立刻出版《寻秦记》单行本!!!”
他们举着这简易的横幅,直接冲到了《亚洲日报》社位于北角的编辑部楼下,引得行人纷纷侧目。
大楼保安上前交涉,试图请他们离开,但这些人只是固执地高举着横幅,眼神里满是热切:“大佬!唔该同上面反映下啦!一天几千字点够喉啊!”
“出书!一定要出书啊!连载等死人啊!”
“我们要项少龙!
要睇佢点打天下!”
喊叫声夹杂着路人的笑声和拍照的快门声。
这种原始的、直接得近乎粗鲁的表达方式,却最真实地呈现了《寻秦记》对读者的巨大魔力。
它将这部小说在港岛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峰。
然而,真正将《寻秦记》和它的作者“黄易”彻底推上神坛,引爆全港舆论核弹的,竟是来自另一座报业巨峰的声音。
就在《亚洲日报》因街头横幅而有些哭笑不得之时,最新一期的《明报》被送到了各个报摊和订户手中。
无数人习惯性地翻看这份以社评和严肃文学著称的报纸,今日却在副刊醒目的位置,看到了一篇署名“金庸”的专栏文章。
文章标题平平无奇:《文坛之幸》,但开头第一句就如重磅巨石砸入湖面,激起千层狂澜:
“近日,拜读《亚洲日报》连载之奇书《寻秦记》,心下震动,竟至通宵未眠。
作者‘黄易’君之妙笔才情,思想之奇崛恢弘,实令金某叹为观止!
今日破例书此文字,非为别故,唯恐此美玉明珠埋于尘埃,特以金庸之名拙笔,聊表钦慕于万一。”
金庸大师竟为一部正在连载的武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