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是这样的观点,仅此就比许多人强太多了,更为能得到孙承宗的理解而有些心喜。
孙承宗淡淡一笑,继续道:“其实文武之别原本并不存在,无论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还是后来的两汉,为臣者上马为将,下马为相者不计其数,所谓文武只不过是官职不同罢了。”
“但之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才渐渐有了文武之分,等到汉末天下大乱,曹魏立九品中正制,文武之分这才彻底形成。历经千年,演化成今日这番模样,不能说是遗憾。”
孙承宗的话让朱慎锥极为赞同,孙承宗说的没错,以前哪里来什么文武区别?贵族和大臣们哪个不是文武双全的?将相只不过是职务上的不同,为将还是为相仅仅是国君和当时情况的需求罢了。
远的暂且不说,就说近些的吧,汉初的窦婴不就是这样?他曾先为丞相,后为大将军,协助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之后的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等人哪个不是文武双全之辈?既能治理国家,也能带兵打仗,至于臣子就更多了,诸葛三兄弟是,周瑜、鲁肃也是,就连名气臭到了极点的司马懿父子同样也是。
文武之别是在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后来更因为儒家的脱颖而出使得这种情况越发严重,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为患已成了共识,这才有后来宋朝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而当时为军将者不仅地位不高,还要额头刺字为辱,这也是所谓“贼配军”的由来。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大杀功臣,不也是因为看到了那些开国武将们对皇权的威胁么?借此清理掉大部分,消除隐患以保证皇权延续的稳固。而英宗朝后,由于土木堡之变的缘故于谦通过兵部权利收掉了原本属于五军都督府的大部分职权,从而彻底扭转了大明文武格局,这才有后来文贵武贱的说法。
孙承宗继续道:“我大明文贵武贱来由就是如此,虽能避免武将尾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