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能接受,甚至感到满足?
必须得取一个思想内核上的最大公约数。”
谋子、编剧团队、卫萍、李莲杰,所有创作团队都陷入了沉思。
巩俐对剧情没那么大执念,笑着打圆场:“小方,公约数是数学上的概念吧?怎么理解?”
“我简单给你们打个比方。”
方星河知道他们脑子僵,尽力解释。
“比如曲高和寡的文艺片和下里巴人的烂俗喜剧,这俩东西都不适合跨文化、跨国家上映。
前者有深度,但是对观众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的要求太高。
后者暗藏文化壁垒,只在固定地域里生效。
真正能够触动全人类的情感内核是什么?
排在第一的是爱情,其次是亲情,个人奋斗都得靠后站——有些国家歌颂个人奋斗,有些国家的环境不认可个人奋斗,这就是文化差别。
《英雄》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而生的古装功夫大片,我们没法拿爱情作为核心情感,只能卖古装功夫,但这卖点太薄弱,只是表象,还应该有一个升华主题的内核。
无名代表信,韩太子代表义,这两点,西方观众能不能理解,并且受到一定触动?
是可以的。
西方有骑士精神,别管他们现在还遵不遵守,最起码可以get到。
言而有信对应着诚实,舍生取义对应着牺牲,我们强化无名和韩太子的个人特征,这能够让西方观众相信人物动机。
作为最终的高潮点,秦王不能弱,也不能虚,必须得把最后一场戏给撑起来。
可问题是,他不能武艺高强,他的武功高了,再跟无名乒乒乓乓的打一场,戏眼就歪了,恢弘厚重的历史好像变成了黑社会械斗,那时我们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强者为王?还是王者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