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简单”,指的是可以适当忽略学历职称人脉等因素,并不是完全没有。
即便如此,在很多人看来,这已经是无与伦比的优势。
然而简单归简单,这不意味着就好发论文。
首先由于国内外思维差异,国内的论文观点很难过稿,比如思政类。
其次是语言限制,想要做到论文级翻译信达雅,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
再就是国内的社科研究方法,某些方面是相对落后人家的,说难听点,人家看不上国内的社科实验数据。
所以陈景乐打算先看看具体过稿文章是什么样质量水平,在对比下自身的水平,做到心理大概有数。
反正都是学习课,学什么无所谓。
既然如此,那干脆读读文献,吸取一些新知识内容。
对他来说,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只要是新知识都可以。当学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这就是他相较其他人强大的地方——关于知识碎片的整理。
陈景乐并没有说马上要投稿ssci或者a&hci,只是先做点前期准备,根本不急。
在他看来,论文是个人知识水平的阶段性总结,既然是阶段性的,就不可能说三天两头发一篇。
一个月出一篇就不错了。
这还是建立在他思维异于常人、强于常人,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的情况下。
至于一般人?
半年一篇就不错了,一年一篇都是正常的。
除非说你有个院士级长辈,可以让你在本科毕业阶段名下就有几十篇c刊一作,而且横跨多个领域。
学术圈近亲繁殖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只能说某些家长为了给孩子铺路,已经失去理智。
“老子有挂都发不了那么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