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是个有点搞笑的问题,但摄制组的人员们都很严肃。有人拿出本子记录木青的要求。
木青满意的点头,最后道:“现在是第三个……”
“余切虽然年轻,却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从他的文学来讲,他也是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了。”
“这种人并不多,但五千年来,还是出过一些的……恰好我们遇到了。不要觉得太稀奇,虽然他是川人,但不要把他当山里的大熊猫看!”
这时候,终于有人忍不住发笑了。
木青也忍不住笑,但随即正色道:
“我希望不要有人闹出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要有人和他起冲突。我听说,有个叫顾华的人现在过得很不好……你们可以去了解顾华的境况。我们这一次是来学习的,也是来进步的。”
“余切就是我们的榜样!清楚我的话吗?”
众人一齐答:“清楚!”
“好!”
木青大手一挥,豪情万丈。
这些人就此抵达美国,经由出版商哈珀和使馆进行协调,得以全程在美跟踪拍摄。
木青把记录片名字定为《文学向西走》或是《东风压到西风》,根据票数来选择最终名字。
为啥叫《文学向西走》?
因为地方电视台立项了一个《长城向南延伸》的纪录片,要求摄制组全程跟随我国南极科考船,拍摄在南极建设新科考站的过程,仅拍摄周期就长达九个月。
须知道越是艰苦的,作为媒体人而言就越光荣啊。
央台怎能被地方台压倒?
《文学向西走》的名字就此而来。
那为啥叫《东风压倒西风》?
这就来自于某些诗词了。
摄制组进行投票,不料竟然票数相等,又投一次,仍然相等。
木青只好问余切如何取名,余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