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文豪1983 > 第32章 西沙来信

第32章 西沙来信(2 / 7)

屋子里面人太多,凳子不够用,宫莹到处找人借,又弄来了几把瓜子分给大家吃。新搬来的电风扇在茶几上杵着,插上电,呼啦啦猛吹,整个房间都凉快了。

李小林又和余切东扯西扯一半天,感觉差不多了,才道:“余老师,咱们为什么要写李涯这个人物?”

余切反问:“为什么不能写?”

李小林说:“我们之前把余则成的背景,设置为军统的情报人员,已经很大胆了,好在剧情安排的特别巧妙,余则成也不做什么坏事,很快进入组织的怀抱,所以发布之后,大众并没有对此做出什么批评。其实我们一度胆战心惊,生怕有人上纲上线。”

“但李涯这个人物却不一样了。在这之前,我们还没有过正面写敌方特务的,发布之后,恐怕要受到一些质疑。”

余切说:“这是因为你现在还没看到结局。各司其职,各为其主,李涯是个悲剧性质的人物,某种程度上,他正是没有遇见过左蓝的余则成。他本可以为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他的悲剧,不应该只是责怪他本人,我希望借由这部,让大众看到谍战的复杂性。倘若历史上,对方全部是一些猪脑饭桶来组成,这无疑和事实不符,也消解了谍战的严肃性。我们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别人无能,而是因为我们更有能力。”

李小林思考了一番这个话。

八十年代,许多来自海外的富商来内地进行投资,许多人正是当初跑出去的“敌人”,社会上需消除这种长期的敌化宣传,文艺作品在此时亦出现“破冰”的情况。

《血战台儿庄》就是这么一部作品,这是第一部以国军视角描写其抗战正面功绩的电影。

文坛也有类似的事情,沈聪文和流亡海外的女作家张艾玲原先被大陆文坛所忽略,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阶级性和立场并不强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