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铭当即把自己意外尝到潘建国酿的散酒,一路找到潘建国,然后,帮助潘建国找投资、建酒厂、买商标的事,简略地讲述一遍。
“这可不是机缘巧合,你最开始尝到酒的时候,应该就有相应的规划了。”
叶安邦听完,评价道。
“确实有初步的规划,毕竟,当时的王寨乡,急需一个能够叫得响的品牌,以促进景区建成后的旅游消费。”
宋思铭实事求是地说道。
“你要这么说的话,那意味着,你的规划,还在尝到酒之前,哪怕没有青山醇,你也会树立起其他的品牌,让品牌带动当地的发展,”
叶安邦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而通过这件事,叶安邦发现了宋思铭身上的第一个闪光点——大局观。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开始前,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步地推进。
这种大局观,听起来简单,但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特别是体制内的很多人,往往是人被事情推着走,而不是事情由人推着走,这类人永远掌握不了主动权。
即便一时成功,那也只是运气好,早晚会被打回原形。
叶安邦就想再考考宋思铭,以便发现更多的闪光点。
“如云现在在塔喀县工作,她跟你说过塔喀县的情况吗?”
叶安邦问宋思铭。
“说过一些。”
“塔喀县地广人稀,以少数民族为主,一个县二十万人口,民族就有十九个,当地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但产业发展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甚至还沿用着游牧的方式放牧,效率相对低下……”
这些叶如云都跟宋思铭说过,宋思铭自然是张口就来。
“你觉得,如何才能改变塔喀县的现状,提升塔喀县的经济水平,提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