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那些数据报告,注意力都被最后总结的图表所吸引。
左边是二维热点图,代表的是模态密度。右边是路径图,蓝线代表着降维之后的模态路径。
如果他的这套方法没错的话,那么就代表着根据现有的数据大概能够判断,在α=30min和β=23.5 kj/mol附近出现性能跳跃,并指向关键的分子作用转折区域。
模态密度最高的区域则在α=35min,β=25 kj/mol附近。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实验室给出的数据,在这个区域内生产出的材料断裂强度恢复最好。
反应到具体实验室上,首先要找到当β值在25kj/mol附近,单体与交联剂的具体比例。
另一张图则是断裂强度恢复和动态应力变化趋势图:
虽然结果有些麻烦,但起码展现出了叠加的周期性震荡。
动态应力初期达到峰值后,快速衰减,并趋于平稳。强度恢复的过程呈现出指数增长特性,并在 20和40分钟附近达到关键修复点。
接下来就是丢给实验室检测了,如果多次重复的结果能稳定下来的话,就能引入新的参数了。
大概分析了一通之后,乔喻直接给刘浩打了个电话。
“喂,刘师兄,在实验室吗?”
“在啊!怎么?有结果了?”
“嗯,有初步分析结果了,需要去测试一下,你们实验室有现成的实验材料吗?还是要先等你们备料?”
“有,有,有,备料很充足。现在项目抓得紧,你直接过来还是我去接你?”
“我直接过去就行了。大概十五分钟后到。”
“行,我在楼下等你。”
……
化学楼,刘浩接了电话,就急匆匆的出了实验室。
有时候压力真不是来自于自家,而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