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但肯定不是他啊——他都不是代表团成员,怎么当团长?”
一句话勾起了所有人的兴趣,纷纷追问起来。
“大人物”这下也自知失言,不再多话,任凭大家怎么激将,都守口如瓶。
但是这透露出来的信息,就足以让孙良一脑筋直转了——作协组织一个「青年作家代表团」,然后团里没有张潮,这背后的潜台词可就太丰富、太值得让人揣测了。
饭局结束以后,孙良一经过多方打听,终于确认的消息属实——确有此「代表团」,张潮也确不在其中。
于是经过一夜奋战,一篇《作协或派「文学遣日使」访日,为中国文学带回宝贵经验》就出现在他的媒体专栏上,并且迅速被广泛传播,并引起了不少讨论。
记者们找上作协,作协态度暧昧,只说:“活动尚在筹备阶段,具体行程、参与人员均未最终确定,待时机合适会向社会公布。”
记者们找张潮,这家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电话基本不接、邮件基本不回,更不知道他的想法了。
于是一时间舆论四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猜测张潮和作协短暂的蜜月期结束了,双方恐怕为「茅盾文学新人奖」花落谁家闹掰了,毕竟「潮汐文化」就有多人提名,作协恐怕也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
有的人猜测张潮是出于骄傲拒绝入选「代表团」,毕竟他的成就、身份和国际文坛的影响力,是其他青年作家无法望其项背的,俗话说“猛兽独行、牛羊成群”,张潮之前去日本、去美国都是单枪匹马,这次也没必要带上几个“拖油瓶”。
还有的人猜测张潮无法接受这是一场“学习之旅”,毕竟出道以来,只有别人学他的份,哪有他学别人的时候。加上张潮的书在日本那么畅销,让他混在「代表团」里去日本“学习”,恐怕和他合作密切的角川社都不会答应。
加上前段时间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