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在黑板前风采飞扬一番,然后拍拍身上的粉笔灰,说一声:“我写完了!”然后是洒然离去……
那么即使成不了张潮第二,想必也能给自己铺一条“金光大道”吧?
记者忍不住了,开始采访王安亿,第一个问题就问道:“张潮的这篇文章,真的是临时起意写的吗?”
王安亿温和一笑,答道:“文章也许酝酿已久,但是契机确实是昨天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作。不过也不能怪大家,张潮同学的思路一直是天马行空的。
我也在复赛快开始的时候,才知道他要这么出题的。”
这话落在不少同学耳朵里,就像前几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记者又接着追问道:“这篇文章好像是在控诉什么,又好像是在希冀什么——但无论哪种,都与中国文学的过去与现状密切相关。
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和上海作协主席,您能说说看你的理解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纷纷竖起了耳朵认真听。
王安亿的笑容依旧温和,她从容地对记者道:“张潮在文学上一直有股非常执着的信念,他坚信中国的作家可以破开种种成见、偏见和执念,找到一条独立的创作道路,为这个世界贡献全新的文学审美体验。
他是这么信的,也是这么做的。你认为他在‘控诉’或者‘希冀’,其实都是一种误读。他明白这条路太艰难、太曲折,没有前面这么多作家的铺垫,他自己也够不到那条标准。
同时他还很年轻,他不是对同龄的、同时代的作家们说‘我觉得你们有一天一定能做到。’——而是对自己,也对所有人说‘我就能做到!’
他不是在‘希望’,他就是‘希望’本身。”
记者听到最后,小本子上飞速移动的笔触都慢了下来,不可置信地望向面前面容和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