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真的啊?”
张潮点点头,认真答道:“当然来真的!”
王安忆不知道之前发生《新芽》杂志社的事情,所以对什么“来真的”并不了解,但看赵常田等人的神色不豫,倒也没有不识趣地追问。
时间很快到了选手入场的时候。
展馆大门打开,400多位复赛选手陆续走了进来——这里和去年变化不大,只是因为人数增加了不少,所以场地规模更大,桌椅更多、书架也更多。
依旧是极简、纯白的风格,搭配柔和的乳白色灯源,显得明亮、大方、简约。
唯一不同的是场地上面垂下不少广告布条,都是这届比赛的赞助商。布条的高度很恰好,选手不刻意抬头的话看不到,但是转播时稍微拉个远景又回避不了。
400多复赛选手当中,有不少去年已经来过这里,所以还比较沉静;但更多人第一次来,即使在电视里和想象中都来了无数遍了,但真踏足这片场地,仍然忍不住低声惊呼。
等所有人都坐定,张潮才从后台的评委区走了出来,站到众人面前。
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张潮内心没有感触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他有些为这些十七八岁的少年感到惋惜。
无论是在《新芽》会议室里看到的300人名单,还是经过他要求以后补充的400人名单,张潮几乎没有看到哪个他感到熟悉的名字。
上一世的他作为研究者,持续关注中国文坛的新人很多年,不能说百分百知道所有名字,但大部分出名的至少有个印象。
但这一次他反复看了两遍名单,确实几乎没有。不像去年,连着捞出了好几个后来的知名青年作家。
这倒也符合文学规律——优秀的作家群体往往呈现短期“井喷”的特点,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内、有限的文学活动中,集中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