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之类了。
这也导致了张潮印象里,国内文坛被“80后”(20世纪80年代成名)统治40年的情况。
一直到2015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松动,涌现出了一批真正的80后甚至90后作家,让国内文坛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
张潮也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让这个时代早一点到来。
如果自己办刊,那申请刊号就是一件麻烦事,但是借《新芽》这个老牌期刊,以独立副刊的形式发行,就能绕过很多障碍。
至于以后是不是真的要独立出来,那就要它的发展了。
这两天,黄杰夫还带给他一个好消息——“那个马立,同意入职了,春节后就来上班。”
于华和其他评委在复赛前一天到达了沪上,也住进了酒店,并且和《新芽》杂志开了一个会,讨论复赛的一些细节问题。
张潮倒是遇到了“熟人”——和他同获这一届庄重文奖的作家毕飞雨。
最大争议来自于一等奖的设置。
“新理念作文大赛”开始的时候,a组(高三)一等奖是12人,b组(除高三外的中学组)一等奖仅有5人,c组(除中学生外30岁以下青年组)仅有1人。
复赛人数则是220人左右
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a组和b组一等奖人数很快膨胀到了近30人,c组则还是保持了1-3人的规模。
一方面是由于投稿人数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的利益不好平衡。c组是因为和录取无关了,所以投稿人数不多,奖项关注度也低。
但这一届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初赛投稿数量创了新低。
所以这次于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既然我们这届比赛已经和大学录取无关,那么为什么还要设立一个硬性的奖项数字或者比例?一等奖完全可以空缺。达不到标准就不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