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国际出版社在沙俄出版界业内算小有名气,但和如日中天的《新世界》以及当之无愧的龙头《现代人》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不过它的背后靠山和实际掌控者是沙俄政坛的超新星弗拉基米尔。
光凭这一点,就让莫斯科国际出版社和它旗下的一干文学杂志能在沙俄出版界横着走——
弗拉基米尔的铁血手腕人所共知,和他作对的人基本没一个好下场。
有这位政界实权人物背书,莫斯科国际出版社的编辑们眼高于顶,面对业内同行或是文学界的文学家时,也经常摆出一副“收不收稿是我的事,你爱写不写,你不写,有的是人写”这种无所谓的态度。
1995年5月底,莫斯科国际出版社的编辑德米特里·穆拉托夫如往常一样,骑着心爱的小单车来到了公司办公楼下。
莫斯科国际什么都好,就是薪水不太高。
而且在弗拉基米尔秘书长的高压式透明化管理中,所有能捞油水的地方也都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像他这样工作了十余年的老编辑,也没法靠那点微薄的薪水买得起小汽车。
从这点上说,莫斯科国际的编辑完全没法和其他出版社的编辑比。
但权力就像一管能刺激人神经兴奋度的肾上腺素,只要体验过一次,你就很难拒绝它带来的那种绝妙滋味。
这就是薪水再低,莫斯科国际的编辑们也不愿意从这个围城里出来的核心原因。
不过德米特里和那些深陷权力诱惑的编辑们有点不同。
即便年过半百,他也一心致力于内容创作,希望能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帮莫斯科国际培育出一批优秀且高产的作家——
他个人非常喜欢日本出版界的运营模式,那种以编辑责任制为主的作家培育制度很容易培养出非常优秀的本土作家。
而作家、编辑的强绑定模式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