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他将器物轻轻翻转,仔细查看底足。露出的胎体呈现出柔和的香灰色,修足干净利落,不见一丝毛糙。底款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刻工精妙,笔画遒劲有力,与器物的整体风格完美契合。
他微微用力,将器物轻轻叩击,清脆悠长的声音在展厅内回荡。胎质的致密程度远超他的预期,声音浑厚而不沉闷,带着汝窑特有的空灵质感。
“胎土用的是河南宝丰的原料。”周青山适时地补充道,语气中满是自豪,“我们团队跑了多少次宝丰,就是为了找到最正宗的胎土!”
“每一批原料我们都经过了严格的成分检测,按照分析出来的比例调配,连烧制时的升温曲线都丝毫不差,完全复原了清代龙窑的数据。”周青山顿了顿,像是怕陈阳不相信似的,又强调了一句,“这可是真正的'七分原料,三分火候'啊!”
陈阳没有应声,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中的器物上。外观、釉色、胎质、声音,所有表象特征都近乎完美。但当他将器物在两手间轻轻掂量时,一种微妙的不协调感从指尖传来。
他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感受手中的重量分布,后世的时候,故宫里那件真品乾隆仿汝釉三羊纹尊,他曾亲手捧过,那种重量感他至今记忆犹新——整体沉稳,但重量分布均匀,无论握在哪个部位都感觉平衡。
那一刻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回:故宫文物库房里的昏黄灯光,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霉味,白手套包裹下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托举着历史的重量。那件真品在他手中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陀螺,无论如何旋转都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经验凝聚在那均匀分布的胎土中,每一寸厚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和调整。
而手中这件......
陈阳的眉头几乎察觉不到地皱了一下,重心似乎过于偏向上半部分,就像是一个头部过重的不倒翁,虽然依然稳定,但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