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捣衣场景,对应的诗句应该是《闻砧》。”
两名妇女身后是一片村落,表现的是《宿后陈庄偶书》这首诗的内容,注意看村落的房子,与清江小舍虽然都是民居,样式却发生了变化,树干的勾勒,也区别于南园中的树木,这些人物线条,也不如前面的六老挺劲,除了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六老以外,如果不是画师具备丰富的绘画技巧,那么就是不同画师所画,只不过这是自己的猜测而已。
捣衣女身后的村落
“最后这部分就简单了,你们看这片山景,是典型的北方山水画法。。”陈阳说着,将手指向画面的尽头,那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
画面近处的小山虽然低矮,却将远处高耸的山峰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与画面后方大片留白形成的虚无缥缈的山峦形成对比,一实一虚之间,相映成趣。这种巧妙的布局,使得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空间感,也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这座大山,山石轮廓比较清晰,画法上使用了短条子皴擦出,体现山石雄伟。”说着话,陈阳在最高山峰处用手点指了几下,“这里是最能显示出北宋风格的地方。”
北宋的山水画家们,尤其注重对山石形体的描绘,他们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皴法,力求展现山石的雄伟壮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范宽的钉头皴和豆瓣皴,以及李成的卷云皴。他们通过在山石的脉络凹处,巧妙地运用钉头皴和豆瓣皴,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层层渲染,仿佛给山石披上了一件质感厚重的外衣。
而山顶处的点染,则如同画龙点睛之笔,使整座山峰更显立体感,仿佛触手可及。这种独特的画法,不仅突出了山石的质感和纹理,更体现了北宋山水画雄浑壮丽的风格。这其中,既饱含着画家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蕴藏着北宋时期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而到了南宋则不同,山石皴法?则以董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