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褒暗贬赵都安,试图抬高军方集团的地位。
可打脸来的这样快,令他们毫无防备。
薛神策东线大捷,夺下三座被运走了粮仓的县城地盘,看似辉煌,实则付出不小。
而赵都安不声不响,不废一兵一卒,就扭转整个淮水战局。
两相对比,天地之别。
“呵呵,今日之后,看京中哪个还敢说赵少保不如薛神策?”有皇党官员骄傲地挺起胸膛。
“赵少保说的没错,他的确不擅领兵作战,但他没说的是……取胜并非只在沙场之上啊……”
有人感叹。
徐贞观世所罕见的天子玉颜上,同样涌起红潮,那是喜悦所致,她竭力压制着疯狂翘起的嘴角,努力显得风轻云淡,抬手虚按:
“今日佳节,赵卿有心了。”
说罢,她又道:“摆驾回宫,诸卿立即随朕回宫议政!”
这般大的事发生,哪里还有心思赏景?接下来,朝廷肯定要相应地做出一系列安排。
众臣收敛情绪,纷纷起身跟随。
“白缉司,稍后入宫,朕有细节问你。”徐贞观又转过螓首,对白脸缉司说道。
赵都安心领神会,策反的细节,贞宝肯定要听完整版本。
他垂下目光,拱手道:
“遵旨。”
……
……
半山腰上。
亭台楼阁间的文会高潮终于落下,赵都安的一首《别董大》,引发了金秋雅集最大的关注度。
韩粥等学士的点评,令这首诗迅速在人群中传开。
然而就在读书人们酸涩无比,捏着鼻子不得不承认赵都安此诗文厉害的同时。
有人注意到了山顶的变化:
“诸位快看,甘草台上发生何事?为何陛下与群臣焦急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