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一起看看……”
“好!”这个人名为孙博,毕业于信息科技大学本科,国科大硕士、博士,现为科学院自动化所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
纪弘也在窥屏,他是的老用户了,也经常会在里面发一些东西,今天从河州大学回来以后,也是照例进来看了看。
正好就看到这群人在讨论类思维模型的事儿,也就一直在盯着。
当孙博把所有的计算过程贴出来的时候,他也是第一时间就下载了下来。
计算过程极为复杂,涉及到微分、积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最优化理论、信息论等一大堆学科的交叉。
如果不是最近能力一直在+0.1+0.1的不断在提升着,这么复杂的东西他都有可能看不懂。
“这人不简单呐!”好久之后,纪弘才感叹着,不知道是哪位大佬,有没有机会挖过来?
这么想着,纪弘挑了一些纯理论且不涉及机密的东西给他私信了过去:“我看博主水平非常高,对这个方向有兴趣吗?有机会可以聊聊。”
发过去之后,纪弘就没再管他,又在窥屏了。
还别说,专业的论坛不太经常冒泡的还真有几个大牛,今天趁着这个“团圆夜”全都出来了,纪弘就看到好几个。
“看样子确实是的,这个理论行不太通啊!”一位名为“人工智能杂谈”的博主说话了:
“这样我就放心了,我还以为卷耳智能科技是傻的,这么机密的东西都敢往外放。原来是假的,那就对了!”
“也不尽然是假的,小模型肯定不行,但是如果能解决一个最优化理论的问题,用一个新的东西代替这位微模型,那……”
孙博对前沿理论的研究很深,总觉得类思维模型有点儿意思,而且跟自己思考的一个最优化理论问题有所牵连,说不定这就是他那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