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见识过,现在第二次碰面,她还是有些心惊。
二十二岁的少校啊。
若是能抓住这次试点机会,短时间内再次晋升应该不难,特殊时期,特殊待遇,这很正常。
军改会带动一大批人下去,也会带动更大一批年轻人走上辽阔的舞台。
很显然,眼前的这位学弟,抓住军改难得的机遇了。
要说有关军改的消息,李海瑶感觉她自己应该比陈钧知道的更详细,可她好像还没陈钧把控的更好。
可能是长时间没见面了,也可能是站在参谋部门口聊天影响不太好。
反正两人也就简单聊了几句,就一同走进参谋部,李海瑶跟其他代表团成员忙碌着调试电脑。
她不懂搭建指挥系统,但好歹也是国防科大的毕业的啊,小小的调试还是不在话下。
陈钧则是跑到代表团团长杨毕节跟前,一来打声招呼,熟络熟络关系,毕竟以后指挥系统方面的事情,还要麻烦人家代表团的人多费心呢。
杨团长可是军事网络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这种科技类的大佬,平时请都请不到。
二来也是交流一下,合成营那种合成意识贯穿全营的作战思维。
想要了解这些,那就必须跳出惯性思维的禁锢,懂得什么叫做强化联合自身观念,真正让步兵,工兵,坦克兵,通信兵,侦察兵等等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发挥出体系效能。
说白了就是让杨团长大概了解一下,合成营就是仗在一块打,兵在一块练。
合成的关键在于协同。
打破兵种局限,树立合成意识。
这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密切配合还有中军帐。
形容的就是后世的合成营。
虽说作战方面的资料他确实提前准备了,但书面这些东西,终究是不如口述来的更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