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的?我看过军区登报的那篇文章,你分析的很全面。”
“具体是根据什么得出的结论,能告诉我嘛?”
“这有什么能不能的。”听着李海瑶询问,陈钧捏着筷子,夹起一块豆腐送进口中笑道:“其实也没什么诀窍。”
“看咱们国家这二三十年间,在部队改革方面下的功夫,再结合现代战争,信息化部队理论的不断深入。”
“目前信息化作战部队只是独立的单位编制,但战争打得依旧是先进武器,操作武器的依旧是战士。”
“信息化和目前的机械化高度融合,这是趋势啊,既然融合了,那肯定就不会是单一兵种和科技的融合。”
“早在二十几年前,甚至更久,京都军区和奉天军区就开始结合集团军方面的联合作战,从师级单位融合。”
“但师级辎重规模化耗资太大了,始终没有太过明显的进展。”
“现在又提起军改的口号,肯定就要从更小的单元进行尝试,大军团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讲究的是超远距离,融合作战,看海湾战争就不难想到新时代,合成作战就是接下来的军改方向。”
陈钧一边吃着东西,一边慢悠悠的分析。
说是分析其实也没错,但他是站在后世的思维基础上,来讲的这番话。
可李海瑶没经历过这些啊。
她等于是全程,晕晕乎乎的听完陈钧的分析,小脑袋差点都没反应过来。
过了半晌,她才缓过神埋头扒饭,一言不发。
心里也不知道在琢磨啥。
至于要采访什么的,李海瑶压根没什么可问了,因为分享课期间,陈钧讲解的思路很明确,就是从概念上,一步步将合成化的作战和编制规模,依据181团为主体举例,来逐步讲融合。
李海瑶当时就已经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