毯上,指不定多少新面孔操着蹩脚中文跟杜笙套近乎呢!
这事儿传回国内更热闹。
北电门口挤满记者,中戏表教楼里炸开锅,横店群演们蹲在片场啃盒饭都在讨论:
“什么时候咱也能混成杜笙那样?”
最绝的是老家县城,县文化馆连夜把杜笙照片挂上荣誉墙,隔壁王大爷逢人就吹:
“看见没?这后生打小就常来俺们馆借书!”
其实杜笙这波操作,给整个华语影坛都指了条明路。
瞅瞅《无间行者》那投资回报率,比炒房还来劲!
以后华语片就该这么玩。
左手抓内容,右手握资本,好莱坞那帮老顽固不跟你合作?
自己搭台唱戏!
不过话又说回来,杜笙这路子也不是谁都能复制。
首先得有真本事,奥斯卡评委又不是瞎子。
其次得有商业头脑,光会演戏不会投资,顶多当个打工仔。
最关键的是,得有这份胆识。
当年不少人劝他别碰好莱坞,说那是犹冭人的后花园,他偏要闯一闯。
这不,真让他闯出个新天地!
现在回头看,当年那个柬埔寨华裔的男配奖,倒像是给杜笙垫脚的。
时代不同,如今的华人影星,早不是当年给白人主角当背景板的命。
杜笙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
华语电影人,既能当演员,也能当资本家,更能当规则制定者!
这波操作最妙的,是给后来者开了扇窗。
以后华人演员去好莱坞试镜,底气都足三分。
“看见没?杜笙能拿奥斯卡,我凭什么不行?”
就连颁奖礼座位安排,估计都得给华人面孔留个位。
所以杜笙这尊小金人,分量的确比表面上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