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陈觉就在县城买了几个挂钩和编织袋、帆布包。
随后立马通知那些建筑材料商负责安排时间送货,顺便让工程部的郑老板隔天派工人过来干活。
在接下来两天时间里,水泥、砖头、泥沙、石子、电线、水管等等物资开始陆续送到了候车亭。
以往很难被搬过江的琐碎建材,开始在重型无人机的吊挂下快速运抵对岸。
每当陈觉操控起飞无人机时,江对岸都围满了不少云寨附近几个村落的村民驻足旁观,还有一些下课放学的学生们同样在岸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飞一次就能运200斤的材料过江,之后再改用村长的电三轮就能顺利拉到乡校的操场去,整个过程无比的丝滑流畅。
这些在大山里住惯了的山民,都用习惯了担架过铁索。哪里见过这种高效率的搬货架势,一个个都显得无比激动。
有一些抽着烟的老头还嚷嚷着能不能把这台无人机借给他们使一使,甚至还让放学的孙子打视频电话,让在外务工的家里顶梁柱瞧一瞧这从未见过的新奇阵势。
看看能不能借着这台无人机的便利,把自家那些快倒坍的老木屋翻修一下。
对于这样的小小请求,陈觉自然满脸答应下来。
将学校翻修所需建材搬运完后,他就把无人机外借的事情全权委托给了村长侯林忠去安排。
日后但凡是需要借机器的,找村长通个气吱个声就行。
不过飞行消耗的燃油得村民自己去买。
在陈觉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想要带动云寨村民们脱贫致富,改变落后艰苦的现状,无条件地付出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增长村民的惰性。
既然那些村民有那个钱财和想法翻修家里,出点无人机的燃油费自然不再话下。
就连村长侯林忠也十分赞成陈觉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