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看着赵佗的目光满是忌惮。
他猜到了赵佗的目的,但还真不好反对。
因为此刻的武功侯,正在朝堂上大谈百工和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中农为国本,无需过多的质疑。
至于百工之业,赵佗当场举出了巨砲、曲辕犁、造纸、骑兵三宝、百炼钢等种种新式器物对国家的强大作用。件件皆有实物和案例相证,让人无法进行反驳。
“臣以为,工、农乃是国家之本,本强则国强。我大秦若想日趋富强,当重视此道才行,上至中央少府和治粟内史,下至天下各郡县之工师、田典等职,皆当优中择优方可。”
说完重要性后,赵佗又举出了两个开设工、农学室的必要性出来。
“关中推行沤肥法,收效颇丰,但想推广到辽远的齐地、燕地,则十分困难与缓慢。虽有文书传送,但当地的田典在施行中不一定能够理解和准确的实施,不免造成效率低下,耽误生产。”
“如果通过学室的系统学习,教授出一批掌握了沤肥法、曲辕犁以及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弟子。待他们学成后,派遣到各郡县成为田典官吏,教授当地人的农业生产,一定能使得我秦国的农产日益增强。”
“农业如此,百工也是如此。少府去年研制出的百炼钢技术,能够熟练的工匠数量并不多,偏远的郡县一时间很难传过去。但如果通过开设学室,将相应的技术进行总结,培养出更多的掌握这类先进技术的工匠,再让他们前去各郡县担任工师职务,是否能够快速的推进技术传播呢?”
武功侯声音慷慨激昂,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兴建农学、工学等学室,培养相应的人才。让他们掌握系统的百工和农学技巧,通过考核之后,下派到各郡县任职为当地工师、田典等职务,必定可以将更加高效和系统的方法带到天下各处,如此则我大秦必将百工兴盛,农产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