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来。
而如今,在听闻赵佗更深层次的讲解后,秦王政又改变主意,让赵高直接将建言送去主爵中尉府,让主爵中尉议出施行此策的爵位等级,这相当于就是当场拍板了此策,这是一大进展。
可见赵佗之语,彻底说动了大王之心。
“培养文法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早一点提出来,在灭代和齐国之前,就开始招收大量弟子入学室。那么灭齐之后,或许就能有第一批文法吏出来,正好填充齐地啊。”
赵佗感觉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
“学室之事,待主爵中尉和廷尉议定之后便可施行。”
“然迁徙诸侯之后与豪强宗族之事。赵高,你认为这事情在此时可行乎?”
秦王政突然开口,而且直问一旁的赵高。
赵高愣了愣,没想到大王竟然将这问题抛到了自己头上,这非常不寻常。
赵高瞅了一眼殿中同样错愕的赵佗,以及脸上带着淡淡笑容的秦王政,心里有些明白过来。
大王曾学韩非子御下之术,所谓“上下一日百战”。
这怕不是一个试探。
大王心眼甚多啊,这是要在军国大事上,看他赵高是否会满嘴附和赵佗之语。
赵高额头上冒出汗水,他不能当场附和,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得说些言之有物的话出来。
好在赵高算是心思聪慧之人,联想到大王话中所说的是“此时可行乎”,而并非“此事可行乎”。
赵高顿时心中明了,他拱手道:“禀大王,臣认为少上造刚才所言迁徙诸侯贵族和豪强之策,确是为国好计。然在此时却不宜施行。”
“我秦国刚伐灭荆楚,之后又有征伐代、齐之意,所需国力甚重。而迁徙诸侯贵族和豪强之人居于关中,不仅耗时且耗费军力财力,若在此时施行,定会搅乱我秦国一统天下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