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杀楚王、占据钜阳,意味着这场贾诩精心设计平衡之战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可喜的成果。
在贾诩的计划中,此战之后,楚国淮南之地将尽为大虞所有,淮北大部虽然给了齐魏韩,但是因为齐魏会在与楚国的血拼中损失惨重,就算得到了这些土地,一时半会儿也恢复不过元气。
齐国会因为惨重的损失和后胜的作用,再次进入咸鱼状态,而魏国虽然回了一波血,但因为精锐的损失,反而会让他成为真正的软柿子。
再考虑到秦国对信陵君和魏武卒的忌惮,只要信陵君死了,秦国必然会再次伐魏,而不是伐虞。
因为不管郢都之战的最终结果如何,虞国的水军之利,都足以保证秦军短时间内无力过江,但是秦国新王即位,丞相吕不韦刚刚主政,不可能没有一点点像样的战绩,所以东进取得重大战果是唯一的选择。
东进就要面对赵魏韩三晋,赵国武德充沛又有成名已久的廉颇,不可轻辱;韩国在各国伐楚之战中没有损失只有收获,国力大增,强行攻打也很费力;唯有魏国,才是最大的软柿子,没有名将,没有精锐,君主昏庸。
秦国伐魏国,对国内也有了交代,而虞国也可以缓一口气,专心消化淮南之地,并继续支援怂恿三晋跟秦国对着干,重点支援韩国,让韩国成为秦国东出路上的绊脚石。
等到时机成熟,大虞再决定究竟是先取巴蜀还是先和齐国、韩国灭掉魏国。
至于赵国,大虞是真的鞭长莫及;燕国以及朝鲜等地,那就看法孝直的了,贾诩懒得掺和,因为哪些地方,对大局影响不大。
总之,这场战斗看似是在灭楚国,其实更是在算计秦国和魏国,而秦国和魏国却不自知,甚至只能够按照贾诩设计的路线走。
如今的第一步,顺利无比,甚至还超纲攻占了楚都钜阳。
不过,魏国倒是很快反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