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岂不是就性能足够了?
不过,虽然说是串联,过程可不简单。
因为雷达不是计算机,可没有通过电缆连接这个说法,所以这里的连接,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处理系统,并且数据的传输还需要非常低的带宽,否则就导弹艇这个数据通讯模块,也不可能支持大量的数据流通。
总之,在这样的硬性条件基础上,最终诞生的这套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导弹艇原本就分散的坐标,对着一个大概确定的目标发射雷达的波束信号,通过彼此之间互相接受信号,再加上数据流通的互相对照,然后确定敌方目标的较为精确的位置。
简单来说,类似于手机时代,通过信号塔的位置来进行手机定位。
最终,通过这套系统,导弹艇编队的雷达定位精确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这套系统也有缺点,那就是首先不能在静默状态使用,其次必须有一个大致确定的目标范围,不能进行大面积的扫描,其实导弹艇们和目标的距离也不能太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通过这套系统,导弹艇的战斗力再次得到了增加。
其次,通过这套系统获得了目标的准确坐标信息之后,直接开始射击是不行的,因为在使用这套系统的时候,其实基本上已经确定,己方已经被敌方发现,敌方一定会采取紧急的机动措施,所以这时候得到的坐标,等反舰火箭弹飞过去,其实已经是一个曾经的坐标了,如此一来,就需要在进行一个“预判”的过程。
而想要预判,就需要实时获取敌方目标在发现我方导弹艇、并且已经开始机动之后的一个时间段内的多个目标,最终绘制一条地敌方目标的机动航线,通过这条航线,再加上移动速度,通过火控计算机,计算出一套坐标和发射时间、落点相结合的最终目标坐标,也就是一个预测火箭弹抵达时敌方战舰可能存在的概率学坐标。
这时候,这个坐标被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