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臣子走进大殿,仪仗官韦青大喊了一声:“拜”。
这时,太子候选人,寿王李琩按照典章的要求,机械麻木的向大唐天子李隆基行跪拜礼;
韦青按照典章流程继续大声说道:“再拜”。
群臣包括李林甫和李适之在内,与新太子李琩一起向李隆基行跪拜礼,太子与众臣们起身后,中书令李适之手捧册案、中书侍郎裴宽执玺绶立。二人验明册案后,李林甫对着李隆基叉手行礼说道:“有制”。
李隆基微微点头道:“册封太子吧。”
这时,按照典章的流程,新任太子李琩站起身,来到李林甫面前,当面领受案册、玉玺。
从此刻开始,他就是被朝廷所承认,被大唐帝国上上下下所公认的太子了!
仪仗官韦青当即号令群臣行跪拜之礼,这已经是册封仪式的最后流程。
中书令李适之出列,从李隆基手中接过太子册命诏书,代天子宣读诏书。
这份诏书,大体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并不是李隆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典章”早就规定死了,根本没法做什么手脚。
其内容无非是褒扬太子的良好品行,鼓励他之后的表现等等这样的大话套话,并以大唐天子的名义,正式把玺绶送达太子李琩手中,这样总算是完成了册封仪式的全部过程。
太子脸上无悲无喜的接过诏书,按照典章的标准礼仪,对着李隆基行了一礼。
随即韦青大喊道:“太子册封完毕。”
这时候鼓乐声再次响起,太子李琩用标准却不带任何情绪的动作,在庄严的礼乐声中转身出了太极殿,当他出了正门鼓乐就停了。
随即大殿内陷入死一般的安静之中。
这是整个太子册封过程中最容易出幺蛾子的关键节点。此时太子必须转身,对着坐南朝北,在龙椅上居高临下看着他的大唐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