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对外宣称得很美,但科举本身的出台,主要目的并非是选拔人才,而是督促官宦子弟们上进,给他们竞争压力,并且为没有机会通过家世当官或者家道中落的士子一条不好走的路。
形成“鲶鱼效应”。
既然如此,那么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起码对外宣传的时候,科举的内容要有最基本的说服力,来证明“考上科举,才有做官的资格”,考不上科举,不给你做官,那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
事实上,如张九龄这样的科举士子出身官员,骨子里就是认为:所有做官的人,都应该能考过科举,这样才杜绝了门第优劣带来的不公正。
所以科举考试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做官的能力!
这已经不是一种想法,而是朝廷大部分官员都承认,或者不承认也不敢开口的明规则!
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同。科举士子瞧不起门荫出身的官员,根源便是源自于此!
然而现在情况有变。原本正常规则里面出现了一个不计后果的“大傻子”!出现了一个“逆向开车”的大笨蛋!
如果一个当了四五年官,考评和官声甚至相当优秀,秒杀了大部分同级别官员,而且在轮换的时候还会获得提拔的人。
这个傻子忽然抽风了不想继续做官,而是要回来考科举,结果最后却没考上!
那这是不是证明,其实某个人哪怕科举考不上,也极有可能具备做官的能力呢?
甚至这个考不上科举的人,还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官员!
那么这个反例,就会捅破那一层很多官宦子弟,尤其是恩荫背景出身的官宦子弟,背地里都在唾骂的窗户纸:其实科举的内容,跟做官的能力,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考上的人,完全不能说明他有做官的本事;而真正有能力做官的人,也不一定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