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主治畏寒呕吐,风寒表证等。两药配伍,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故获良效。
中药店“堂”的来历
很多中药店都以“堂”字作为自己的名称,一些中药的处方落款时也往往在前面写上“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堂”字出自张仲景行医的典故。汉献帝建安中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那时,当地连年瘟疫蔓延,死人很多。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官衙大堂之上为病人诊脉开方,做到办公、行医两不误。他常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解难,后被尊为“医圣”。
后人十分崇敬张仲景精湛的医术和高尚医德,便效仿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中药店的店名也大多称“堂”。如今,很多中药店还盛行“坐堂医生”的做法,一边看病,一边卖药,方便了患者
药王孙思邈梓州治消渴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因久服丹石,患了消渴,小便频数,昼夜百行,证属阴虚火旺。孙思邈给他开了黄连丸,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他又因房劳过度,导致消渴之病加重,体质羸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死。孙思邈对此颇为遗憾,并告诫后人:患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他的论断至今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中,孙思邈不但对消渴病有详细的观察和描述,而且对其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血管病等也有详细论述。收载治疗此病的方剂有75首,药物达129种。可见他对此病有较深的研究。
消渴病类似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黄连丸由黄连、生地黄组成,研末制蜜丸服,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