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教化工作,人们乐于受管宁教导,很受大家爱戴。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立为王,本想任命管宁为自己助长声势,也因为对管宁的敬重不敢提出,曹操迎天子后也曾辟命管宁,被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拦下不做通知。
管宁品性高洁,魏文帝、明帝都曾多次征召他,许以太中大夫、太尉、光禄卿等重职,但管宁一直推辞不受。后人称管宁为一代“高士”,乡人为其建祠立冢,邻近数村无不以“管公”为村名。中评价道:“渊雅高尚,确然不拔。”:“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也,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
华歆、邴原与管宁少年时一起四处游学,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看着面前的三位文士,一时间,某城主心中五味杂陈,苦心经营这么久,建立赫赫声名,创下不世奇功,历经千劫险死还生,总算有历史人物主动投奔哥了,哥容易吗?而且,一来就是三位,还都是不可多得的贤才,领主当到这份上,夫复何求!
一龙求仕,阿牛欣喜若狂,自然慨然应允,对三人执礼甚恭。
阿牛对三人表示热烈欢迎,并当即命官吏晚上安排宴席,召现在凤翔城的文武英杰赴宴,为三人接风洗尘。受到如此礼遇,华歆、邴原和管宁感激万分,原本有些忐忑的心情,顿时归于安稳。
阿牛便与三人在聚贤楼上把酒言欢,并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向应如何治理郡国,华歆等三人均是博学多才之士,某城主眼中难解的问题,三人都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给予意见,让阿牛不禁大为感慨,暗赞“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三人之中,邴原对阿牛更为恭敬。
原因很简单,他便是那位暗访的青衫文士,原本一龙并未打定主意投齐国相。委托邴原先行一步了解情况,观察某城主是否值得追随。正因如此,邴原对凤翔有着更为深切的了解,对某城主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