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搞破坏。看谁最先忍不住喊疼!看谁地损失更大!
两天三夜时间里。飞翼营狂奔七百余里。一路上连续攻破了一座县城和二十一座乡镇!
冀州南部,被飞翼营闹得天翻地覆!
――客观地讲,飞翼营进入冀州第一晚打下的那座县城,真是意外之喜了,与其说是攻下,还不如说是偷城成功,后来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州府所在地城。那些地方官无一例外地夸大了飞翼营的数量,并大言不惭地描述了自己如何率领当地守军,与来势汹汹地敌人展开英勇不屈地斗争,当然,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寡不敌众”了,最后,地方官们声泪俱下地请求州府多派些部队给自己,以便“誓师再战”,将邪恶的入侵者赶走。
在冀州地方官的笔下,飞翼营的人数永远在不断变化,由三千人到一万人不等,这些报告被袁绍撕得粉碎,虚报最严重的地方官直接被袁绍派人砍了脑袋。不能怪袁绍狠,袁绍好歹也带兵多年,一个只有两百郡国兵驻守的乡镇,镇长居然说“敌骑一万来攻,我军苦战后毙敌八千,终因弹尽粮绝。。。”云云,难道这还不是侮辱袁绍的智慧?
让飞翼营杀入冀州,其实绝不是阿牛头脑发热地以此泄愤,而是为了分担主城的压力,为了让袁绍后院起火,为了让袁绍无法继续向凤翔城外增兵。制订战略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主城之战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凤翔甚至早就做好了征召预备役的准备,谁都没想到会有倭人出现,从而直接使一场预料之中的持久战迅速收场,凤翔也避免了更多损失。
尽管冀州南部的那支骑兵身份未被确指,但袁绍其实很清楚,非凤翔飞翼营莫属。除了飞翼营,谁有那样强大的机动力和战斗力?谁会那么
切地深入敌后?不知疲倦地孤军奋战?
袁绍不是傻瓜,他明白凤翔为何会将最精锐最强悍的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