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谈这件事的,只要他愿意找个名目把这些过剩的材料卖给小老板们,他就可以拿到2万块钱的回扣。
“金厂长,咱们之间的交易是完全合法的。你们厂的材料本来就是过剩的,你们2000块钱一吨进来的材料,我出2100块买进,帮你们盘活流动资金,谁能说什么?”小老板钱荣观说道。
“这些材料是计划内的,市面上的价格,早就到4000块一吨了。”金建波带着醉意说道。
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领域中有一个新鲜词汇,叫做“价格双轨制”。所谓双轨,就是同一种产品,有计划价和市场价两个不同的价格。像某种型号的钢材,计划价格是每吨1000元,而市场价却能够炒到每吨5000元。
国家搞双轨制的原因也非常简单,生产资料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执行计划价格的,随着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的轮番涨价,生产资料的计划价格已经严重偏离市场了。轻工企业借助廉价的原材料生产各种消费品,再按市场价销售出去,挣了个盆满钵满。而重工业企业却因为产品的计划价格偏低,导致连年亏损。
重工业亏损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那就是重工业得不到资金补充,无法扩大再生产,从而无法保障市场上的原材料供给。由于钢铁价格过低,钢铁厂没有生产积极姓,钢材产量持续低迷,国家不得不每年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材。有人曾经计算过,国家每年用于进口钢材的外汇支出,相当于国家每年出口石油的外汇收入,相当于国家在拿宝贵的石油去换回本来自己也能够生产的钢材。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要改革价格体系的建议,让重工业产品的价格回归到市场水平。为了缓解这种价格改革带来的巨大冲击,聪明的学者们提出了双轨的设想,让一部分原材料随行就市,而另一部分原材料则依然保持计划价格。这样,国家重点工程、重要的生产项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