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日后,快马传来天津的监察御史方荀的密报。密报越过内阁。直接呈送皇宫。
第二日朝会,金殿上不利于秦堪的声音越来越纷杂。据方荀的密报所奏,天津的问题很严重,“天津市舶司由司礼监派遣太监所任,然臣纵观天津上至知府。都指挥使司,下至市舶司,锦衣卫千户所,东厂掌班驻地人等,皆上下通晓沆瀣一气,几近同气连枝,臣奉旨查验东港帐目。水师实缺却多受阻挠,天津上下军民人等只知秦姓,却不知有朝廷矣。”
这份奏疏的指责可谓严重之极,几乎等于指着秦堪的鼻子说他造反了。朝堂内参劾秦堪的声音自然一浪高过一浪,而朱厚熜努力对秦堪摆出的和善亲切的表情也渐渐开始有了变化。
“诏令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同知钱宁离京赴天津彻查不法。”
这是朱厚熜的诏谕,诏谕里的杀机昭然若揭。
满怀杀机的钱宁怀揣圣旨刚出京,兵部尚书严嵩却在金殿内转守为攻,跪地请求再论礼议。
这个提议顿时引起了殿内文武百官的共鸣。
礼仪之事是目前扎在百官心中的一根刺,凡行事必先正名,更何况是堂堂天子之尊,朱厚熜若不认弘治为父,便不属弘治一脉,儒家正统思想里的“兄终弟继”,其前提是兄弟俩人必须有同一个爹啊,若不能改认父亲,那么朱厚熜的身份跟皇宫外隔壁王叔叔的儿子有什么区别?好好的皇位凭什么给你?
严嵩的话令朱厚熜的神情立即变得很阴沉,坐在龙椅上冷冷瞪视他许久,没等他考虑如何应对,别的大臣已三三两两出班,异口同声请求天子改认弘治为父,并以子嗣的名义给弘治加封谥号。
朱厚熜终于暴怒,他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