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出来,这帮所谓的明粉,多数还是因为朱元璋、朱棣、于谦等少数明朝高光历史人物,加上普遍反感清朝,所以对这个朝代有好感。
魏阳大概也是这个路数!
早先他真算明粉,喜欢明朝的开端是《明朝那些事》,然后被洪武永乐等高光皇帝圈粉。
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对明朝历史有了一些相对仔细的了解后,虽然仍然有好感,但滤镜已经很淡了。
一句话,封建王朝没一个好东西!
包括现在拍的《知否》也好,之前那部《敕勒川》也罢,绝大部分的美好也都是建立在主角是贵族和皇帝等身份上。
如果主角是《知否》里被棒杀的丫鬟,或者跟着高欢在玉璧城下冲锋的小兵,观众恐怕就不会“心生向往”了。
魏阳很喜欢《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因为视角放在了小人物身上。
只可惜,这个小人物也是个英雄,而且因为历史虚无主义的缘故,这部剧点到为止,最后让皇帝李隆基“幡然醒悟”,本质上还是“皇帝是好的,只是被奸臣蒙蔽”那一套,其实是很让人无奈和憋屈的。
魏阳不想拍《知否》,也是觉得男主“窝囊”,给皇家擦屁股,还差点给扔了,最后还得擦屁股。
《敕勒川》不管怎么说,高欢“造反”成功了,上面没人压着,这是魏老板个人比较喜欢的剧情。
所以,魏阳一直想拍一部“造反”的戏,让泥腿子打破王朝封建枷锁,发出小人物怒吼的戏。
说的更明白点,就是用【人民史观】替代影视剧最常见的【英雄史观】。
之前魏阳曾构思了一部《黄巾》,就属于造反的,魏老板始终没忘了这部戏,剧本都改了好几版。
不过魏阳发现人民史观很难拍,万一拍过火了,还比较敏感,提升过审难度。
规矩就是这样,你歌颂封建帝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