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三百五十六章 教会的原则

第三百五十六章 教会的原则(3 / 4)

然而从头到尾,教义在其中都不是主要原因。教会传教这么多年,承认的各种习俗、认可的各类本地宗教多了去了,没必要纠结这种事。但因为两个修会的党争,导致事情走向了无法通融的地步。

1704年,教宗下令禁止祭祖、祭孔、悼亡等礼仪活动,并派出特使宣布命令。次年,特使来到京师,康熙亲自出马,向特使说明情况,解释说敬天、祭祖等仪式,只是为了表达敬意,和宗教无关。

双方多次辩经,还招来肇事的教士,现场解释作证。但尽管清朝说明礼仪关系重大,愿意承认对方的神和自己的天是一个概念,教会依然不愿妥协,谈判无果而终。

1707年,教宗特使来到南京,单方面宣布了禁令。康熙随即逮捕了特使,命令葡萄牙人把他关在澳门,同时声明,传教士必须遵守“利玛窦规矩”,否则就要被驱逐。

但此时,康熙依然还希望能说服对方,并且数次派遣传教士,去罗马给教宗说明情况,辩解经义争端。但教廷依然坚持己见,还扣留了担任清朝代表的法国传教士,迫使康熙又写信求情,才答应放人。

1720年,教宗第二次派特使抵达清廷,康熙再次亲自出面,解释了孔子牌位的由来等问题。然而这次辩解依然无果而终。1721年,教廷禁令的正式公文送到康熙手中,清政府这才放弃,宣布禁止传教。

不过,直到雍正时代,禁令都不太严格,耶稣会也做了最后一次妥协的努力,重新制定了一套变通方法取代“利玛窦规矩”。但这次尝试也很快被教会否决。1742年(乾隆7年),教宗正式下达命令,禁止传教士再就礼仪之类的问题展开讨论,终结了相关议题。禁令在整个东亚文化圈生效,也基本上终结了传教的历史。

而这个禁令的结束,要更加戏剧化。

1932年5月,日本出了件事:在耶稣会创办的上智大学,一名陆军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