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得年轻受众关注,形成了流量的初代模式。
《小时代》四部电影的盈利率,更是令一堆电影圈生意人看红了眼。
于是,电影圈资本开始追逐“ip+流量”模式。
电视剧领域崛起的小生李亦峰、杨洋悉数被“邀进”电影圈,同一时期,exo“归国四子”也赶上了这股追捧流量的热潮。
当时流量生被塞进了各种ip大项目里。
但,圈子根本就没把“流量艺人”当过演员对待。
到2017年以前,电影市场也确实不停上演“ip+流量”项目赚钱的神话。
《战狼2》上映,一举击碎电影圈的美梦——同时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心理罪》、《建军大业》,全都是流量艺人主演…
流量被抨击成了原罪。
之后的《欧洲攻略》、《夏天19岁的肖像》、《宝贝儿》包括《上海堡垒》票房惨败,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
流量们也挺惨的,这一时期的创作者根本无暇思考如何用好流量,即使流量与角色不适配,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很多作品都像是敷衍塞责的半成品。
再加上,大ip的改编风险本身就很大。
热钱泛滥的行业玩法大多不是从创作角度出发,而是从组局角度出发,请来五花八门能标榜品质的班底。
最常见的是港台导演,甚至还有外国制作班底,其中韩国导演更是曾风靡一时。
比如吴凢凢主演的《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杨小蜜与鹿晗主演的《我是证人》,唐妍主演的《梦想合伙人》、《赏金猎人》,导演都是韩国人…
说实话,那几年电影圈与流量就是相互利用、互损人品,倒是谁也别觉得吃了亏。
流量生向资本要着天价片酬,资本又通过电影收割粉丝韭菜,形成了一个赚快钱的完美闭环。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