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却是心如明镜的。
所以,正常的程序是,张文华无论如何都要与丁士桢争一争这个户部尚书的位子的,但是张文华没有争,甚至连一点去争取的记录都不曾有。
而且,丁士桢就算最后做了户部尚书,也不可能被所有的官员异口同声地保举,更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
不要鬼扯什么能力出众,官声名声极好这些鬼话。
能力出众,名声好,在苏凌那个时代,都有可能不会成为提拔某个人一锤定音的决定性因素,何况这个乱世的大晋呢?
朝廷在制衡,清流和保皇在制衡,各方势力也暗中较劲。
在一切以自己利益至上的大晋,能力和名声,将会更加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丁士桢能力出众,名声好,继任为户部尚书这个理由——骗鬼去吧!
既然丁士桢能够成为新一任的户部尚书,能力和名声不是关键原因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户部尚书的——要知道,他取代了朝廷本身挽留的要致仕的他的顶头上司王缮用,更一脚踹开了压自己官阶半级的户部右侍郎张文华。
所以,从王缮用原本被朝廷挽留,要他处置完赈灾之事后在考虑归乡,结果中途便被致仕,到张文华这个右侍郎悄无声息地失去成为户部尚书的机会,再到丁士桢被各方举荐为新任户部尚书。
这一切的一切,里面定然藏着一个巨大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除了这些,苏凌更想起了保举丁士桢为新任户部尚书的奏折。
上奏折的人,也非常的微妙。
举荐的人有很多,苏凌还记得那名单上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
但苏凌对其中的三个人,最有印象。
第一个是大鸿胪孔鹤臣,第二个是中书令君徐文若,第三个是大将军渤海候沈济舟。
苏凌看到这三个人的名字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