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寻常,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王缮用的年纪已然到了致仕的年纪了,他自己也早就有了退隐的意愿,而且朝廷也觉得户部尚书之位该换人了。然而,这换人的时间点却是不正常的。
若朝廷有心换人,且十分认可那后继者丁士桢的办事能力,完全可以在赈灾之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直接让王缮用致仕回乡便好。
毕竟赈灾是大事,京畿道赈灾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从一开始就启用丁士桢牵头去做这件事,不比让他半途接手要强上太多么?
还有,若是朝廷觉得王缮用因为年岁太大,不能胜任赈灾之事,就不可能以灾情严重,让王缮用办好这个差事为由,让他留任的。
而王缮用在灾情开始时,被朝廷留任的理由就是朝廷认为王缮用久居户部尚书之位,对赈灾一事颇为得心应手,才让他主理完赈灾,再退休的......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三个月,王缮用却“光荣退休”了......
朝廷的做法,岂不是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脸么?赈灾一事,中途换帅,已然是大忌。换的还是最初朝廷挽留的人,这一点,解释不通。
再分析一下,王缮用后继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
这个人选,就显得颇有些微妙了。
首先从资格上讲,户部尚书王缮用之下,有两位侍郎,一位是右侍郎张文华,另一位是左侍郎丁士桢。
苏凌明白,现代人分不清左右同等官职的官员,到底谁的权利更大一些,但自己确是分得清楚的——毕竟自己选修的科目是中国古代史。
正统的古代王朝,一般来说,右比左要大半级的。
比如,同样的户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的实权和官阶正常来讲,是要大户部左侍郎半级的,俸禄上也比左侍郎多上一些。
这就说明,一旦户部主官户部尚书致仕,若朝廷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