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素等地头蛇打听宋应星,只因恍忽记得这位殿堂级科学家是闽人,奈何地头蛇们的反馈都是:“四处问过了,没这号人物。”
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卢象升那里有了线索。
卢象升和宋应星都是万历最后一届会试的落榜考生。
优秀之人往往彼此吸引,这两个南方考生又都热爱火药机械之窍、金木锤锻之妙,科场上铩羽而归、科学上一拍即合,就此有了交情。
郑海珠果断地请卢象升出面牵头,约宋应星到南京见面,自己要礼聘他前往自己的根据地做专家指导。
如此运作了小半年,入夏时节,宋应星终于从江西白鹿洞书院北上,来到应天府,又由吴邦德接到崇明岛。
宋应星昨日上岛,郑海珠在码头迎接他,开口喊的是“宋先生”,不像吴邦德,喊他“宋老爷”,但提起松江炮厂的孙元化时,郑海珠用的却是“孙老爷”的称呼。
孙、宋二人年纪相彷,又都已是举人之身,照理同一个人,对他们的称呼应当一致。
宋应星却浑无怫然不悦之色。在他想来,眼前这妇人虽小上自己好几岁,但已有朝廷敕命,又得卢象升那样的青年俊杰尊崇,必也是个人物,称呼自己一声“先生”,已是待客之道。至于女子身怀六品敕命、称呼孙元化那个举人却是“老爷”,想来如吴管事介绍的,二人早年就以协力打造火器,识于微时的习惯而已。
头一个细节之后,郑海珠对宋应星在应酬中谦和、在走访时好奇的个性特点,也颇有好感。
晚间在吴邦德那个征服洁癖患者的整齐院落里,设席给宋应星接风之际,郑海珠除了聘金,还准备了一套苏州上乘书坊的见面礼。
分别是宋人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宋人沉括的《梦溪笔谈》,元人郭守敬的《授时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这礼,送到了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