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翻阅一遍,就已经彻底粉碎。仓促之下,孙儿也只得记下如今那少许的悬赏之物。”
众人听到这般解释,不由的一阵齐声轻叹,为那些定然还没有被太孙记下的东西而惋惜。
詹徽则是沉吟片刻,皱眉轻叹道:“如此说来,倒也是我大明之幸。若那记载不被殿下发现,恐怕要不了多久也就化为尘土。如此想来,倒真的是天佑我大明,庇佑我中原之民了!”
朱元璋则道:“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合该是这个道理的。”
说完之后,朱元璋伸手拍在朱允熥的肩膀上,眼中是止不住的满意:“你做的很好。”
朱允熥谦虚低调的颔首推辞了两句。
这时候随行而来的官员之中,这一两年一直都低调为官的户部左侍郎郁新,忽然跨过两三道地垄,到了朱允熥眼前。
只见郁新拱手作揖,沉声道:“敢问殿下,这红薯当真能亩产二十石吗?难道这也是殿下寻得的记载上所记?若是红薯入我中原,水土不服,亩产是否会受到影响。”
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红薯的亩产到底能够达到多少。
其实在场大多数人心中,只要但凡这红薯的亩产能够有个六七石,他们就敢鼓动着皇帝去泰山封禅。
封禅是君王的最高荣耀和褒奖。
可同样,那也是对君王麾下的臣子们的褒奖和荣耀啊!
然而不等朱允熥开口回答,跟随在他身后的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却已经是在众人意外的目光注视下站了出来。
浑身泥土,穿着粗布麻衣的袁素泰,哪里有大明从三品大员的模样。
倒不如他就是这上林苑监衙门雇佣的一位老农罢了。
然而,袁素泰却是紧绷着脸,面色郑重的走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熥面前。
“臣上林苑监左监正袁素泰,启禀陛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