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中旨和令旨,这是朱由校、朱由检两兄弟当年最喜欢用的手段,因为他们掌握军队,只要发出中旨,军队就会立马逮捕地方官员,。
中旨和令旨被废除之后,皇帝和太子再想做什么事情,就只能走内阁、司礼监、六部、五军都督府这条路子了。
因此,这里牵扯出了第二件事情。
内阁永定为六席,新一届阁臣中燕山派最少占据三席,并且阁臣是六年一换,除了病逝和阁臣致仕外,皇帝不得随意更换阁臣。
也就是说,如果皇帝要下发什么旨意来秋后算账,那即便另外三名阁臣支持,但保留一半席位的燕山派,也完全可以选择驳回。
如此,皇帝的奏疏也就执行不了了。
虽然驳回不了,但最少能搁置,而这一搁置,便能维持六年时间。
等到下一届阁臣选举,那时候已经是最少天启二十七年了。
这么长时间,足够燕山派众人推举出新人入阁,继续维持这样的僵局。
可以说,第一条和第二条都是成德为了满足燕山派官员自保而想出的办法。
至于第三条,那就是向皇帝和太子妥协让步了。
东厂和西厂虽然废除,但锦衣卫还在,不至于让皇帝被臣下蒙蔽。
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还是在皇帝和太子眼皮子底下。
这样的三个条件,自然是保障了燕山派那群得罪过皇帝、太子的官员性命,并且也将君权和内阁深度的捆绑。
没有了东厂和西厂,皇帝虽然也能发号施令,但是除了锦衣卫、皇城三卫和净军、大汉将军会直接听从外,其它官员兵马都需要皇帝和内阁商量才行。
这么看,君权自然是被限制了。
并且由于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不批阅吏部奏疏,导致能臣武将断代的先例在,成德也定下了司礼监不能随意截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