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万事不留人(6 / 10)

对于人命却不像当年一样那么看得开了。

三千多万两,四千多条性命,就为了修八座桥,这很难说值不值。

最少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叙州宜宾的长江大桥也修通了,只可惜牺牲了六百多人……”

在朱由校了解长江大桥那血淋淋的死亡人数时,远在北京城的朱由检也拿着最后一座长江大桥完工的奏疏在感叹。

此刻的他坐在承运殿里,享受着暖气,但心里却冰凉凉的。

四百余万两,六百七十二条人命,最后总算换来了长江中上游的南北贯通。

在朱由检看来,这是不值的。

之所以他觉得不值,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所修长江大桥的规模远不如后世,并且所用钱粮也远远高于后世。

晚清张之洞想要修武汉长江大桥时,上报的花费进需要一百七十万两,而大明的一两白银,购买力等于晚清的五六两。

也就是说,晚清用一百七十万两能干好的事情,大明花了最少九百万两,人力物力都是五倍以上。

从时代来看,这是不值的,因为朱由检可以选择更便宜的办法,比如在蒸汽轮船上铺设铁轨,一节节的把火车运到江对岸。

只是,他一想到晚清的长江大桥拖了半个多世纪才修建起来,他就担心如果自己不修,大明的后世君王便会因为各种事情耽搁下来,最后导致南北迟迟无法贯通。

他清楚自己只是一代人,但自己却想做两代、三代、乃至四代、五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有的时候他也告诉自己,要相信后人的眼光和智慧。

但每当他要做决定的时候,他还是决定在自己能做主的时候,把事情给办完,不给后人留下问题。

“宜宾的长江大桥一修通,明年从眉山到宜宾的铁路应该也能全线贯通了。”

“这段一旦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